文/曲子
三月的春风尽管仍挟着料峭寒意,却吹不走罗盘村微方志馆外翻涌的暖意。当四十位作家与四十个孩子贴身坐在木桌前促膝长谈,一场以文字为媒的春日之约,恰似一粒时光的种子埋进了莘莘学子的心田。这是跨越时空对话,更是文明基因的温暖传递。
一、文明的种子用对话完成基因传播
文明的传承史,本质就是一种文字的传播史。从商周的甲骨文到唐宋文人的尺牍往来,从后母戊鼎到电子字符,文字始终以载体的形式,将个体经验升华为集体记忆而代代相传。作家与孩子的交流,是传统传承的现代演绎。当饱经世事的笔触与天真未凿的心灵相遇,文字便挣脱了符号的外壳,化作一粒种子,深置于未开垦的土地里。实际上,代际间的文字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,而是文化的基因在思想碰撞中的重新编码。作家将人生智慧融入文字,孩子则用新的视角激活文字里风干的内涵,去共同完成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再创造。
二、火种的传递,点亮精神荒原
罗盘书院外的互动,也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。作家俯身倾听孩子的稚问,孩子仰首承接文字的馈赠,这种双向的交流对话,让罗盘书院成为思想共振的磁场。有点像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,敦煌画工与信徒的交流,当四十位创作者用故事拆解文字的肌理,四十个孩子用想象为文字插上翅膀,这种交流便超越了文字本身简单的储备搬运,使之完成文化火种的传递。当然,传递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,而是平等对话中的相互成就。作家在孩子的“天问”中搜寻创作灵感,孩子在作家的回答中去感知文字的温度。
三、守住根脉,回归本真
当信息以光速在世界流动,微方志馆的跨代交流也紧跟时代的场运动与时俱进。它不是简单的复古,更不是排斥现代科技的墨守成规,而是在快与慢的角力中,去坚守需要保留的文化传统。昔日的讲会制度与围炉夜话,让文化在交流中得到延续与传承,成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。是的,技术确实可以改变传播方式,但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交流体验与眼神交会时的灵感迸发。当笔尖在纸面发出沙沙声响,这种扎根于传统的文化传承,便奏响了心与心的共鸣。
站在书房前的台阶上眺望,邻家篱笆墙里的桃花已经绽放枝头。那多么像在木桌前埋下的文化种子,将在花落后接果,在时光的滋养中成熟。这次沱江边的相遇,恰是汩汩江水中的一朵浪花,当我们以文字为动力,以对话为源泉,再通过江水的源远流长,让每个年轻的心灵都能成为文化浪花的滋养者,这就是春日之约的期待。守护文字的温度,便是在守护华夏文明的根脉。
2025年3月28日